然而与中国和日本相比,台湾的太阳能产业并无内需市场做为後盾,一旦印度厂商快速崛起,台湾厂商所面临的挑战将远大于中国和日本厂商。
8月10日,中国280MW光伏并网发电特许权项目将正式开标,众多光伏组件设备商和电力投资商开始投入紧张的筹备工作中。光伏产业同样如此,不少设备商为了中标,将成本压低,结果质量不过关,光伏电站的正常运行寿命受到影响。
接近国家能源局的相关人士透露,对此次光伏上网电价的预期在0.9元/千瓦时左右。目前的光伏项目招标仍旧存在低价中标的思路。因此,对投标者来说,如何能够将成本降到最低尤为关键,而成本的降幅和技术进步也将直接影响光伏产业的前景。殊不知,对国外先进技术的过度依赖,对企业的利润增长空间和长期发展将形成较大的阻力。这意味着,对于投资商和设备商而言,成本关系到能报出的电价,而电价决定能否喜获标书。
因此,大量设备商加班加点研制海上风机、叶片等设备,匆忙下线也不足为奇,而问到这些企业的技术是否有自主产权,得到的回答多数是引自国外,或在国外基础上综合研制而成,在这种群起争标的大环境下,很少有企业能够有资金实力以及时间来踏实完成技术的研发,并保证百分之百的质量。以海上风电招标为例,目前国内的海上风电开发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无论是行业还是政府相关部门对有关设备的标准、质量尚未有统一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先行探索非常重要,如果在市场的引导下,仅注重成本低廉,却以牺牲长期质量为代价,将对未来设备标准体系的建立和海上风电产业的长期发展埋下隐患。同样是招标,中标条件中,成本低廉都是最重要或相当重要的条款。
又以光伏产业为例,中国高纯度多晶硅依旧需要大量依靠国外进口,而薄膜电池的生产设备和工艺也需要引进国外,尽管国内也有不少设备商在尝试生产薄膜电池生产设备并取得一定成绩,但国外先进的薄膜电池转换率远超过国内,这一技术壁垒也影响到中国光伏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天威英利、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等多家光伏生产商都表示将积极备战这轮招标,但对此轮上网电价暂时无法预测。国内第二轮光伏并网项目特许权招标启动,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也在进行中。以海上风电为例,所了解到的信息是,无论传统主业是否属于风机制造领域,不少设备商都在争先恐后地研制大容量海上风机,2.5兆瓦、3兆瓦甚至5兆瓦,不断有海上风机下线的消息传出。
然而,在全力降低成本之余,请勿忘记技术和质量。然而,投资商仍然在努力将成本降低,毕竟成本必将是招标的重点考虑因素之一,此外,首轮海上风电招标的意义非同寻常,有着首轮陆上风电招标和首轮光伏招标同样的标杆性意义,为了争夺中标机会,一场成本战不可避免。
一边是国外光伏市场需求旺盛,一边是国内市场未见起色,国内光伏设备商面临左右为难的局面,原因是,国外市场能够带来利润不假,但风险较高,国内市场尽管不可或缺,但需要做好少赚钱或不赚钱的准备。由此可见,中国在进行海上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招标时,一方面要在电价上引导产业成本逐步降低,另一方面也要对相应的技术创新予以鼓励,对产品质量标准实行强有力的监督,否则,招标的初衷将大打折扣。如此一来,在奉行低价中标思路的招标形势下,普通企业为了求得市场机会,很难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宽裕的财力去完成关键技术的研发,不少企业都选择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这样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产品量产,获得效益IMS Research研究主任Ash Sharma表示,太阳能转换器对于整体太阳能需求的影响至钜,因为太阳能的需求虽然高于14.6GWp,但却因为太阳能转换器供应不足,因此无法完成安装。
2010年前3大太阳能市场分别为德国、意大利、捷克,此3个国家合计太阳能发电的新安装容量可望达到9.8GWp。2010年的成长主要动力则来自于德国,预估其太阳能新安装容量将为47%。在经过仔细研究太阳能转换器(PV Inverter)的供需情况,以及全球40个国家的太阳能需求后,该机构上调于4月所估计的数据,当时预估2010年全球太阳能新增安装容量为10GWp。上次太阳能市场出现如此大幅成长是在2008年,当时是西班牙市场过热,当时占太阳能新安装容量的43%。
然而展望2011年,由于政府鼓励措施生变,因此预估欧洲新安装容量将出现下滑,如果全球市场希望保持同样的规模,则需要由新兴市场领军。不过Sharma指出,在经过仔细研究后,发现太阳能转换器有被重复下订单的情况,因此在2010年下半有可能会出现取消订单或是在供应链中出现超额库存的情况
2010年前3大太阳能市场分别为德国、意大利、捷克,此3个国家合计太阳能发电的新安装容量可望达到9.8GWp。上次太阳能市场出现如此大幅成长是在2008年,当时是西班牙市场过热,当时占太阳能新安装容量的43%。
IMS Research研究主任Ash Sharma表示,太阳能转换器对于整体太阳能需求的影响至钜,因为太阳能的需求虽然高于14.6GWp,但却因为太阳能转换器供应不足,因此无法完成安装。在经过仔细研究太阳能转换器(PV Inverter)的供需情况,以及全球40个国家的太阳能需求后,该机构上调于4月所估计的数据,当时预估2010年全球太阳能新增安装容量为10GWp。不过Sharma指出,在经过仔细研究后,发现太阳能转换器有被重复下订单的情况,因此在2010年下半有可能会出现取消订单或是在供应链中出现超额库存的情况。然而展望2011年,由于政府鼓励措施生变,因此预估欧洲新安装容量将出现下滑,如果全球市场希望保持同样的规模,则需要由新兴市场领军。2010年的成长主要动力则来自于德国,预估其太阳能新安装容量将为47%国内研发投入不够,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差。
(碲化镉)CdTe是二元化合物,技术相对容易。CIGS为四元化合物,技术难度相对较高。
稀有金属,顾名思义资源稀缺。孙云教授认为:对照欧美、日本CIGS市场的发展进程,可借鉴之处在于有三点,首先,研发产业化:研发投入大,且多为企业出资。
而CIGS受技术和资金限制,设备制约。经过硫处理后,铜铟镓硒表面也会更平整。
硫:与硒是同一族元素,可代替部分硒,提高禁带宽度,且性能好于镓。其次,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强。硒:储量丰富,对单质硒需求大。铝:与铟和镓为同一族元素,可能替代铟和镓。
在成本方便,CdTe目前成本较低,1美元以下。当电力、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频频告急,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行阳光计划,开发新能源,寻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政策激励,同时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最后,双赢合作:国外输出设备,同国内一同研发技术,够买国外设备,国内自主开发生产线。
太阳能薄膜电池是一个朝阳行业,其与稀有金属的关系密不可分。太阳能薄膜电池何时能实现产业化?庄大明教授认为:CIGS市场已经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两岸企业的合作也在逐步推进CIGS技术的稳定性慢慢好转,整个行业的规模化应该会在2-3年内到来。
国内自主研发的技术在1-2年内将设计设备,进入产业化。CdTe技术目前相对稳定,产量高于CIGS。围绕太阳能薄膜电池的发展,近年来主要从事化合物薄膜光伏材料、器件与技术应用基础研究与工程技术开发的南开大学孙云教授和擅长将实验的技术进行产业化转化,长期致力于研究铜铟镓硒(CIGS)新型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的清华大学庄大明教授,他们有些什么想法呢?孙云教授认为:在技术层面,两者都是化合物半导体多晶薄膜太能能电池,转化效率都比较高,没有硅薄膜的衰退现象。日本完全禁止与镉相关的产业。
CIGS有些公司已经有所突破,在建生产线,全部建成将超过CdTe的产能,估计在2012-2013年可以实现产业化。碲元素储量少,消耗量大。
CdTe受元素限制,镉为重金属有毒元素,人们对其有恐惧心理。铜铟镓硒生产方式主要包括:共蒸发法和预制膜硒化法,目前前者已经慢慢被淘汰,硒化法。
CdTe生产能力已经接近1GW,主要是First Solar公司的单机生产线可达20兆瓦以上,同时在全世界建立很多上百兆瓦的生产基地。目前两种电池发展都受到一些限制。
上一篇:安徽加强重污染“支流”环境整治